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年前,陕西省延安市率先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凛冽北风挟裹着风沙肆虐,这是往日延安给人的印象,如今的延安,再不是遍地黄土的旧模样。从黄到绿,再由绿而美,延安的退耕还林正上演升级版。
刷颜值:绿色脚步进万家
来到白于山区吴起县,汽车顺着山路盘旋。翻过几道深沟,长官庙镇李沟村跃入眼帘。
村民李志财闲不住,裹身大衣在果园里修枝剪杈,“一入冬,瓦工活少了,刚好进果园忙一阵子。”顺着果园眺望对岸山峦,灰白色沙棘林漫山遍野,一排排小油松掩映其间。雪白松青,煞是好看。
19年前的山野,则是另一番景象。进了窑洞盘上腿,李志财的思绪回到1999年。“当时县上通知农民,说要退耕还林。”他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祖先留下的地,不种正经庄稼,却栽树,树能吃?”
“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萧索荒山、漫天风沙,曾是红色老区的“黄色哀愁”。绝地求生,延安吹响绿色冲锋号:19年来,荒坡植绿,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植被覆盖率达67.7%。
退耕还林后,李志财拿到国家补贴,还腾出时间外出打工,种树疑虑渐消。黄土高原上的造林热潮像支魔法棒,染绿了延安的川梁沟峁。
延安并没有止步于此。
“19年来,这片土地由黄变绿。现如今,我们要由绿变美。”延安市退耕办主任仝小林指着山坡上的刺柏油松告诉记者,“新时代有新气象,我们要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绿化要提质,老区要颜值!”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话语,点燃了老区人民创建“美丽延安”的热情。
走进宝塔区冯庄乡杜坪村,山体坡面上,连翘、紫丁香、常青树高低错落;水岸庭院边,卫矛球等花灌木挺拔傲立。冬雪未消,藏起花木真颜;想必开春吐蕊,又是一川郁郁葱葱。
敲开村民王立富院门,庭前几株月季紧靠花椒树,虬枝苍劲。走进窑洞,一片绿色映入眼帘,绿萝、吊兰、万年青偎在炉火旁,苍翠欲滴。
“小时候一入冬,村里黄土落一层,哪里还想着在家种植物,种也种不活。”王立富感慨,“如今后山变绿了,村里漂亮了。看得人心情好,我也开始学养花了。”话音未落,老伴在一旁快人快语:“秋天刚下霜,他急忙把花盆抱进窑洞,生怕给冻坏了。”据了解,仅宝塔区冯庄乡,植树、栽花等便达30万株。
“要绿化,更要美丽,延安的绿色理念正在升级。”仝小林说,“岁月流转,百姓对绿和美的认知,有了全新的维度。生态跨入新时代,也融入万家新生活。”
谋转型:生态也能富百姓
村民曾担心,树不能吃。那19年后,农村吃啥?
从卫星遥感图上看,延安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绿色已成为主色调,与子午岭、黄龙山、三北防护林融为一体,镶嵌在黄土高原腹地。
时空转换,今非昔比。打好“绿色牌”,延安已有坚实的自然保障。
“想当年,下场大雨,地皮都扯没了,哪里还有肥?”宝塔区川口乡木和玉村村民胡志飞感叹,“现在遇上暴雨,心里也不害怕。植被好了,都能种经济林了。”
他口中的“经济林”,便是延安的新探索。
“过去底子薄,就先以最快的方式绿起来。”仝小林告诉记者,退耕初期,延安所植树种,以沙棘、刺槐为主,“而现在,我们的绿色‘增容’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瞄准‘增效’。”
何谓“增效”?在延安市林分结构调整计划中,一方面用松柏等长青木补充逐渐老化的沙棘、刺槐林,另一方面优先发展经济林,在注重生态的同时兼顾农民利益。
当年退耕还林,胡志飞在村里栽好沙棘、刺槐,就出去打工了。近两年,他又返回家种上了苹果树。“过几年到盛果期,收入就能翻番了!”胡志飞咧着嘴笑。
要山坡的“被子”,还是农民的“票子”?退耕19年间,这一争论曾反复出现。如今,延安正大力推广经济林,洛川的山地苹果、宜川的花椒、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核桃……靠生态产业致富的农民已不在少数。截至2016年底,延安林业产业产值达24.3亿元。其中,干杂果经济林15亿元,森林旅游直接收入1.2亿元,林下经济、承揽园林绿化及林木种苗8.1亿元。农民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6年的10568元。
“19年间,农民离家又返家,一去一回,承载着延安两次转型的轨迹。”仝小林感慨,“退耕还林后转型绿色产业,改变的不只是山水;百姓挣脱了千年黄土束缚,在‘被子’与‘票子’中间,探索全新的生活。”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兰区: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园难”2021/09/07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