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征战:延安精神展豪情
退耕还林并非“一刀切”。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迥异,造林效果可能天壤之别。
吴起县铁边城镇王洼子村,便是一例。
从县城驱车两个小时,一路向西。翻过一座座山坳,远处梁峁上,渐次萧索起来。沿着狼儿沟河颠簸,路越走越窄,河岸枯萎的黄蒿与冰草,也越来越稀疏。
“我们这儿,十树九不活。”同行的村民议论,“退耕还林种的树,旱死的多呦!”
退耕地里盐度高,村民无力补种。荒山头上,只能靠飞播沙棘种子,生死看天。这里的退耕还林怎么搞?
条件艰苦,吴起县正探索新方法:发展家庭林场。从王洼子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冯建福,想通过集约化治理,绿化家乡。
“我申请了老家近3万亩荒山,1/3种长青木,其余种山桃、山杏等经济林。”冯建福告诉记者,“等树苗验收成活,才能领每亩400元的补贴款。12年后,所有林场全部交还给百姓。”
站在王洼子村,榆林市定边县隔梁相望。背阴的坡地上,仍白雪皑皑。63岁的村民冯世荣小心拨开残雪,一株20厘米高的松苗探出嫩绿的脑袋。
“这场雪好,能保住墒。”自己种的苗,冯世荣爱护有加。去年,他在林场栽了两个月树,每天工资120元,仅务工就挣了7000元,“林场的路也修宽了,我们出村都方便,以前只能走个驴蹄蹄。”
吴起县目前已发展4个家庭林场,全部在荒山贫瘠之地。自然条件虽苦,却难挡“再次征战”的豪情。退耕还林的“绿色画笔”,不能落下任何一片土地。
“延安退耕还林升级版,诠释着一种美。”延安市林业局局长付天平十分动情,“如果说,扮靓乡野是颜值之美、绿色产业是转型之美,那么不落荒山、再次征战,则是迎难而上、向天而歌的精神之美——这与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31日01版)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兰区: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园难”2021/09/07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