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清末文物流失严重溥仪:不知怎么办】
过去,因外界的劫掠造成大量中国文物损失,但中国人自己造成的流失也不在少数。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详细记述了清朝宝物的璀璨以及文物流失的严重情况。“明清两代数百年来帝王收集的宝物,除了先后两次被外国士兵拿走的以外,其余大都留在宫中。这些都没有清点,就算有记录也没人检查,所以有没有不见、有多少遗失也没人知道。”
“现在想来,这宛如一场大掠夺。参加掠夺的,上下交相贼。换言之,大概有机会偷的,没有不去偷,简直是天不怕地不怕。”
偷的方法千百种。太监趁夜摸黑踹开保存文物的仓储大门,撬开门锁,拿走宝物。大臣、官员们也巧立名目借出宝物,伪装合法地把文物带出,却从此有去无回。溥仪知晓这些事,但不知怎么办,只是回想:“我只想着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财产。”
清朝末年,紫禁城所在地成为中国艺术品流出的主要渠道;辛亥革命后,上海也加入文物买卖市场行列。当时的上海商人因将文物高价卖给欧美人士尝到甜头。欧美人士回到母国,再以更高价转卖致富。

陕西渭南博物馆展出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四枚兽首“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中新社记者张一辰摄)
【幸哉!国人掀国宝回流潮海外华人他乡遇故知】
“国宝”的流失,成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痛。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一系列流失文物陆续回到中国,支持这股“回流潮”的,正是不断增强的中国经济实力。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人而言,在国外博物馆里看到中国文物的经历,称得上是一次尴尬而又痛惜的“他乡遇故知”。近年来,中国有哪些绝世珍宝失而复得、重归故土?
“十二生肖兽首”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一起现身湖北宜昌。(中新社记者王康明摄)
这些用青铜制作的十二生肖兽首,是圆明园中珍贵的宝物。它们诞生于乾隆盛世,造型兼具了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时光倒退158年,北京圆明园的海晏堂前坐落着一个造型别致的扇形喷水台。十二生肖的兽首人身像摆放在石台两侧,每隔两小时,代表这个时辰的生肖像便会从口中喷出水来,设计精巧。乾隆皇帝对这个十二生肖的水力钟非常喜爱,据说有时还会专程到圆明园,欣赏正午时分兽首一起喷水的画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自此流失。
2009年2月,一境外机构举行鼠首、兔首的拍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两件兽首被法国皮诺家族购得,并以其家族名义归还中国。目前十二生肖兽首共有七尊回国,分别为鼠、兔、猴、虎、马、猪、牛,龙首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而其他的兽首从离开圆明园至今,未发现任何照片资料和文献记载。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还记得2015年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吗?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武英殿的明星,那么《洛神赋图》则是延禧宫当之无愧的领衔者。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它将“曹植与洛水之神相会、相知、相爱,却因人神之恋无望而依依惜别”的凄美爱情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幅画的原作遗失,现存于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皿方罍”

“方罍之王”皿方罍的器身与器盖合二为一。(中新社发陈飞摄)
这座全身漆黑发亮的青铜器名叫“皿方罍(音同‘雷’)”,是中国古代的一件盛酒器。它的身上雕刻着各式花纹,整器雄浑庄重。罍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绝迹于战国时期,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在皿方罍诞生之时,世界上很多地方仍处于原始文明,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灿烂古文明。
1919年,皿方罍出土于湖南桃源一个小山村中,随后器身被文物商购买流失海外。2014年,皿方罍出现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为了帮助国宝回家,湖南省博物馆致信佳士得商议洽购事宜。国内拍行和买家也表示支持,呼吁华人个人藏家放弃购买。最终湖南博物馆成功购得器身,自此,这件分离了近一个世纪的青铜重器,终于“身首合一,完罍归湘”。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寿县:“文艺+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