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90后“非典型”青年余平:做一件事 唱一生戏
2018-07-11 17:29:06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余平(右)学习喷火技艺。本人供图

  “这个世界的信息量太大了,会有很多机会扑面而来。”余平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动摇过,有时候也会想与其如此辛苦地坚守着,还不去找份轻松且待遇高的工作。

  不过,韩再芬的一席话让余平躁动的心静了下来,“韩院长说,她之所以坚守在安庆这座小城,是因为安庆可以沉下心来做艺术。而演员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通过戏曲间接性地教化人,感染人,是一份十分光荣的职业事业。”

  今年年初,余平无意中看到《朗读者》的一期节目,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她张弛有度的深情朗读感染了现场观众,也将屏幕外的余平迅速带入到情景当中,“一个好的演员身上能散发出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能感动别人,并成为别人的精神支柱。”

  余平感叹道,如果眼睛总是习惯性往外看,看到的将是无数选择,反而会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90后、00后新时代青年演员更需要沉下心来,认准做一件事,坚持到底,用心唱戏,带给观众最真诚、最用心的作品,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不平凡,我想这就是戏曲演员的‘匠心’。”

  青春传承非遗书写黄梅戏芬芳篇章

  黄梅戏不像其它剧种一样分派别,黄梅戏女演员的戏路子比较广,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娃娃生等可通演,而演员需要做的就是扎实打牢基本功,时刻准备着。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如何演绎好一个角色?“我通常会先自己深入地解读人物,再参阅很多文献和视频,进而把人物研究透,最后还要把戏里戏外、台上台下拎清楚。”余平说,现在的青年演员有一个通病,就是自我表现欲很强,这一点在90年代以后的学员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也是她今后需要克制和反省的地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高雅艺术进校园、三下乡、惠民演出、扶贫演出……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黄梅戏艺术飞入全国各地寻常百姓家,观众群体日渐低龄化,“安庆几乎所有小学都开设了黄梅戏教育课,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对黄梅戏的热情,教授他们学习黄梅戏理论知识、发展传承史和唱腔身段。”

  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受众,演员们在保证黄梅戏艺术精髓的基础之上不断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在黄梅戏《靠善升官》中,我们增加了网络流行语等时下潮流元素,并且和观众进行零距离互动,其实在演出之前我们非常担心会引发观众的反感,但没想到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

  以近代历史人物为题材的黄梅戏《邓稼先》是余平参加排演的第一个现代戏,在曲调上与传统的平词花腔都有所出入和创新,没有锣鼓和现场伴奏,增添了提琴和交响乐,整体风格偏主旋律,但是与黄梅戏音乐十分和谐。

  “戏曲演员更擅长走台步、跑圆场、兰花指,但是我们演出时穿的是现代服装,跳的也是现代舞,所以表演时古装身段的不自然感就会暴露出来。”这对余平来说,既新颖又新鲜,也让她有了更好的经验积累。

  和余平一样,现在有很多90后黄梅戏演员潜心非遗传承,用青春书写黄梅戏最芬芳的篇章,她说:“黄梅戏未来的辉煌和道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的事情,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新青年的共同努力,促使黄梅戏乃至整个戏曲界成为时代潮流,在国内外拥有更大影响力。”(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邱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