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家人的地方,却多了一群亲人
乌斯曼· 卡斯木说,他的国家通用语言是保定学院的支教老师王伟江教的。
2003年,乌斯曼· 卡斯木调入且末县中学,与2000年到校支教的王伟江一起教体育,同一个办公室。
当时,乌斯曼· 卡斯木不懂国家通用语言,王伟江听不懂维吾尔语。两人交流,全靠比划。
“能相互听懂说的话,才能交朋友。”王伟江把相互学习语言的想法比划给乌斯曼·卡斯木,两人一拍即合。
15年过去,两人不但能够用国家通用语言和维吾尔语交流,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逢年过节,两家人都要相互串门互致问候。
“就像一家人一样,他借给我几万元,都不让打欠条。哈哈!”乌斯曼·卡斯木豪爽的笑声,流露的是血浓于水的真情。
类似王伟江和乌斯曼· 卡斯木守望相助的故事,在这里并非个例。

端午节古丽努尔· 卡斯木(中)带女儿到侯朝茹(右一)家里做客。(资料图片)
手抓饭、拉条子、薄皮包子……侯朝茹在同事古丽努尔· 卡斯木家,吃遍了这些新疆特色美食。而说起侯朝茹做的新疆大盘鸡,古丽努尔· 卡斯木则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当年,侯朝茹在学校第一个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在她的带动下,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古丽努尔·卡斯木也考取了资格,成了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
“我们在朝夕相处中,就跟姐妹一样亲。”古丽努尔· 卡斯木说。
“离了众人会迷路,团结才能见光明。”这句维吾尔谚语,是古丽努尔· 卡斯木教给侯朝茹的。在这么多年的相处中,侯朝茹和她的校友们,和各民族的同事们,不仅用言行践行着民族团结的真谛,还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里。
背后的故事
侯朝茹的丈夫庞胜利,也是第一批前往且末的十五人之一。这些年,夫妻俩把情与心都献给了且末,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侯朝茹却充满愧疚。
自从2005年做了母亲之后,她才慢慢理解了。当年母亲为什么坚决不同意她的选择。
侯朝茹答应父母,路途再远,寒暑假一定回家。
她的校友周正国的传奇是,不仅自己扎根且末,还带来了一个保定姑娘一起建设新疆。
2007年,他回家探亲,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当地中学教学的刘庆霞,短短一周,两人闪婚,刘庆霞追随他的脚步来到新疆塔城支教。3年后,刘庆霞调到且末,一家人幸福团圆。

周正国和少数民族学生们一起过端午节包粽子。(来源人民日报官微)
2002年来且末支教的赵艳菊,两年后又把同是保定学院毕业的弟弟赵保国也召唤到了且末,姐弟俩成了同事。如今,赵艳菊、赵国宝姐弟俩都已在且末成家立业。
总书记的回信
2014年,侯朝茹、李桂枝和同学们,转眼已经在新疆且末待了14年了,他们商量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一封信,汇报他们在新疆的学习和生活。
写这封信,就是想把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守,他们十几年来扎根西部的信念表达出来,他们从未奢望过会收到总书记的回信!
惊喜来的那么突然,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
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里写的那样: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你们的坚守、你们的事迹,令人感动。
18年来,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们坚守在且末的三尺讲台,将青春的汗水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点亮了沙漠边城的烛光,也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18年来,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胸襟,用默默的奉献和辛勤的耕耘,为孩子,为祖国的明天,插上了希望的翅膀!
18年来,这些可爱的面孔经过岁月的磨砺,如同胡杨、梭梭一样,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之上,为这片土地带去了无尽的生命力。
他们是榜样,更是一种号召!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2021/08/27
- 赵薇作品被多平台除名2021/08/27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