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图片
搜 索
从大国之治迈向强国之治——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现代化巡礼
2019-09-21 07:28: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每晚7点,一支由群众组成的巡逻队伍,身着统一服装,在派出所民警带领下,活跃在枫桥镇大街小巷。所到之处,人们倍感安心。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红枫义警”。“红”代表党建引领;“枫”代表“枫桥经验”。

  浙江省诸暨市红枫义警工作人员(右一、右二)在枫桥镇调解群众纠纷(2018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1963年,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如今,党建引领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灵魂,基层群众、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成为鲜明特征。

  56年慷慨激昂,“枫桥经验”从枫桥镇发端,在全国开枝散叶、硕果累累,成为社会治理的典范。

  中国社会治理点多、面广、难度大。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治理没有现成经验可循。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求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写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勾勒出社会治理的和美景象,绘制出新时代的和谐画卷。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当下的“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大潮中,治理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绝非易事。

  一本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的户口簿,静静地摆放在云南警察陈列室的玻璃展柜里。卷曲的边角、泛黄的纸页,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户口登记从城乡二元分化到一元协同发展,户口迁移从‘农转非’的计划指标到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门槛,无户口人员从祈盼政策松动到常态化登记解决,户籍制度的持续改革,是中国社会治理演变的鲜活注脚。”云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总队长徐志勇说。

  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70年,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减少五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社会已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乡村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转变,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由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魏礼群说,“整个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现代化的特征。”

  社会治理从国家一元管理向多元社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转变,这是大势所趋。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但已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居民组织、社会公众等都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

  坚持党建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

  “8年的违建,现在终于拆掉了。”北京市丰台区马连道欣园东路的居民范大妈指着路北侧的空地,连说“没想到”。

  一座长期租住近300人、安全隐患突出的“公寓楼”拆不动,因为它刚好“骑”在两区交界线上,拆除工作要协调两区的多个部门,难度大。北京开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街道吹响“跨区联合哨”,两区执法部门相继“报到”,多年顽疾被合力解决。

  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拆除违建、解决交通拥堵、清理“僵尸车”……“吹哨报到”重点是形成条块合力,抓住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这条主线,逐步把公众、社会力量和党委政府的关系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以党建为引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范例,其实质是城市基层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的系统性革命。

  上世纪50年代初,“居委会党建”应运而生;80年代中期,“社区”逐步形成,进入“街道社区党建”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启“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阶段,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辖区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

  从街道社区党建到城市基层党建,这是对党建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主动适应城市改革发展和城市基层治理的关键之举。

  时代虽然在变,以人民为中心的赤诚不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