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不断延伸的历史轴线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从文献记载的夏商时期,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化进程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支点。”陈星灿说。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两千余年。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修国史,写续篇”,从李济、梁思永到夏鼐、苏秉琦,几代考古人秉承初心、筚路蓝缕,通过对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
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罕见历史证据,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黄帝时代的都邑在哪儿?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发现,使距今约5300年的“河洛古国”掀起盖头,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10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夏朝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勾勒出“华夏第一王都”的辉煌气象,华夏国家在此完成由多元向一体的转型,“最早的中国”由此启程。
汉字的童年是何模样?安阳殷墟的大量刻辞甲骨,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提前到了3300多年前,商王朝迎来揭秘时刻。
通过考古发掘,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不断被揭示,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以宏大巍峨的“曲悬”架构、“一钟双音”的绝妙构造、丰富生动的错金铭文,引发今人对先秦时代礼乐文化的遥想。

位于陕西省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内出土的陶俑(2007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让“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的泱泱秦军重现人间,为研究秦代历史、军事制度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彰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素纱禅衣、T形帛画、云纹漆钫、中医帛书……全方位呈现2000多年前的西汉“精致生活”。

工作人员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作业(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许雅楠摄
一壶、一罐、一妆奁、一帛书,只需要一个物件,就可以将史书中密密麻麻的铅字,化为可感知的存在,述说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真实细节。
“发现和构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这是中国考古人的根本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感受、阐释和宣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国考古人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