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黄沙百战穿金甲”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以下称沙堆烽)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的荒漠无人区,200多公里的东南方向,就是著名的楼兰故城。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考古发掘,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俯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貌(2021年6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摄)
沙堆烽遗址地处孔雀河北岸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3年间,考古工作者累计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木栅栏、水塘等遗址12处,出土文书等各类文物1400多件。

考古工作队成员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开展挖沙、筛沙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摄)
一件件令人惊喜的出土文物,不仅揭示了唐代烽燧基本格局、还原了戍边将士当时衣食住行等方面诸多细节,也明确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在唐代时的名字——沙堆烽。

俯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发掘现场(2021年1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摄)
沙堆烽修筑于沙堆顶部东侧,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木垒砌而成。在其西侧黄土中,采用“减地法”掏挖修筑有三间房屋,内有凉炕、灶、柱洞等遗迹,专家初步断定,这是当时的营房。
沙堆烽南侧有土埂、踏步、木栅栏、水塘等遗迹。“水塘中部深,边缘浅且规整,这种水塘,后人称作涝坝水,在西北地区广为沿用。”沙堆烽考古项目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认为,水塘的发现,解开了唐代戍边将士、牲畜饮水水源的谜题。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内发掘的水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摄)
在遗址旁一处背风向阳的斜坡上,考古人员发现一个被沙土掩盖千余年的物品堆,里面埋藏了大量的纸、木、纺织品等遗物,专家惊呼发现了“一座小型档案馆”。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左一)与队员整理出土文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刘玉生摄)
从中还出土了麦、粟、黍、枣核、桃核、杏核等大量农作物标本。“可以发现,这些是戍边将士的主要食物类型,不过,当大量鱼骨、渔网及保存完整的木兽夹被发现后,我们猜测当时食物可能有短缺的情况,需要通过捕鱼猎兽来进行补给。”胡兴军说。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兽夹(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同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马、牛、驴、骆驼等可作为坐骑的大型动物残骨。有趣的是,狗的骨头也被发现,表明机警忠诚的狗是唐代戍边将士的好伙伴。
红色和棕黄色皮绳、麻绳连缀而成的牛皮铠甲片,历千年仍厚重坚韧,也让后人得以窥见唐朝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风采。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铠甲残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