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打假,文化亦不能缺席。不久前,民政部再次曝光一批“山寨社团”名单,在68家“上榜”者中,冠以“文化”“文艺”字眼儿的,几近占据半壁江山,堪称重灾区。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算上民政部这两年累计曝光的“黑名单”,总计已逾1200家。更令人忧心的是,缘何如此巨量“李鬼”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通过QQ、微信发展“下线”
在当代水墨圈小有名气的卢剑义每到重印名片的时候就犯怵。“同行好友都让我多印制些名头在上面,可我还是觉得‘艺术家’三个字足矣。”他实在看不惯当下一些人给自己拼命加封号的做派。他说,如今在展场与人交换名片,不时会遇见身兼多职的各色“神人”,名片上写满了某某协会、学会的理事、委员头衔,“正面不够用,连背面都挤得满满的。”而那些协会、组织,明眼人一看就能闻出十足的山寨味儿,“难怪有人调侃,名片可以改称‘明骗’了。”
所谓“山寨社团”,指的是未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协会、学会、联合会,以及其他名号的社会组织。在民政部最新曝光的第13批名单里就有一大批这样的“李鬼”——“世界名家书画院”“中国国际艺术教育联盟”“国际文化艺术研究会”。在这份黑名单里,相比于建筑、商业类,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是当仁不让的“主流”。
“当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导致不少人打起了这方面算盘,加之从事文化创作的个体需要抱团取暖,也助长了此等歪风。”在文化产业学者张瑞平看来,它们的一大特征是,都善于扯虎皮拉大旗,“国际”“中华”“全国”等国字头字样屡见不鲜,要的就是名头震天响。
相比早些年,如今这一行业痼疾呈现出了新特征。与之前一般通过熟人搭线引荐的做法不同,如今山寨社团多通过QQ、微信等互联网工具发展“下线”。中国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也证实,冒充美协的不法分子大多打着文联或美协的旗号,借助近些年发展迅猛却又监管相对较弱的网络媒介欺骗艺术爱好者。这些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官网平添一项新使命,不时发布“关于某某冒充会员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