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隐形收益是打假关键
除了相关部门的合力介入,各家正规社团也在与“李鬼”赛跑,加大了防伪力度。比如,中国美协在官网开发了会员自主更新系统,便于人们查验对方身份真伪。
不过,在艺术市场分析人士刘力看来,如此做法,依然是“头疼医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撇清真伪,而是要阻断源源不断滋生细菌的温床。”在他看来,不排除部分人的确因为对方骗术过于高明而上当,但更多跻身山寨社团的,可能是出于种种考量后心甘情愿上当。“这个过程更像是‘姜太公钓鱼’,一方以炫目的名头为诱饵,另一方只管掏钱‘上钩’。根本没人在意真假。”
刘力认为,破解这类与钱有关的骗术,还得回到钱上面做文章。“让协会、学会,或是其他组织,与经济利益脱钩,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他看来,一些为官方认可的正规社团并没有起到好的示范。诸如,没有人脉背景,再有能力也难以成为其会员,而一旦成为其中一员,各种好处就纷至沓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其所谓“身价”会火箭式飙升。以艺术界为例,美协会员的作品价格要比非美协会员的作品价格高出一大截,这是不成文的显规则,“其实这是很不正常的。”
“国内早年间的协会、学会其实树立了好榜样。”刘力解释说,那时的社团更像一批志趣相投者的自发式聚集,成员间相互认同,互为砥砺,“不像如今,想入会首先得满足各种不相干的条件,挤破脑袋进去后只待‘坐地分钱’。”
“关键还在于堵疏结合,一方面加大治理山寨社团,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企业或个人确有加入社团、获得正当评价的需求。”张瑞平说,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如今相关的正规社团组织过于稀缺,导致“僧多粥少”,“只有从需求层面下功夫,才能让众多潜在会员不会明知有假却偏向虎山行。”(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