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87.6%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
甘肃的老师在主持,云南的老师在上课,海南的老师在举手提问,上海的老师在旁边鼓掌,“讲得好,就点赞,没有边界。”这是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描述的一个画面。
吴虹介绍说,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这些老师和在线课堂得以互联互通。被互联网改变的不只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老师,还有支持这些学校的支教模式。
每年寒暑假,不少大学生就会带着行李,到贫困地方支援那些学生,这是传统的支教模式,互联网的普及打造出了“互联网+支教”的模式,一根网线就能链接大学志愿者和乡村学校。
“如果全国那么多高校那么多的支教团队都愿意用‘互联网+’的方式,那些缺少老师们的乡村学校,就会发现有大量的志愿者在网上愿意服务他们,会大大提高效率。”吴虹说。
“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是‘最简单的,最直接了当的一种变化’,它给了在贫困或偏远地区的孩子以前不可能想象的到北京的中小学课堂来‘听课’的机会,现在靠手机APP就能实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在接受未来网记者访谈时表示。
未来网记者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发布的《回望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获悉,目前,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7.6%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配备多媒体教室280万间,占普通教室的79.4%;82%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5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768万台和1026万台,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互联网打通优质教育输送破解中西部教育资源匮乏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统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利用信息化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输出的通道,让中西部学生在课堂上同步接受质量较高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破解中西部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新东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在互联网推动下,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教育扶贫带来了机遇。
“‘扶贫先扶智’是精准扶贫议题下的重点,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束缚下,传统贫困地区所能触及的教育资源还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脱贫的目标。”长期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沪江创始人兼CEO伏彩瑞表示,互联网天生具有公平属性,它可以将优质资源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连接在一起,最终达到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实现教育扶智、数字脱贫。
今年“教育扶贫”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且李克强总理提出了2017年的教育任务——“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强调要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淮安市教育局局长张元贵对此感受颇深。他认为,“互联网+教育”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弱势群体孩子提供均等教育机会,让他们得到所需要的教育,最终脱离贫困,创造新的未来,这是最根本的、最彻底的扶贫,也是这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认为,互联网+教育可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 “优质的教育资源,用相对很低的成本送到边远的地区,缩小这些地区的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导致的教育的差异”,袁伟霞委员表示,这将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助推教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