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砥砺奋进的五年】“数”说内蒙古:换个姿势看发展
2017-08-09 21:07:00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张丽娜 魏婧宇 王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2016年,内蒙古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4%,基本恢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好水平。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现在通辽市境内的好些绿地,在过去都是漫无边际的黄沙。想想都觉得很怕人,那时刮个3级风都不能张嘴说话,一张嘴就得吃满嘴的沙子。”在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从事林业工作26年的乌旦塔拉林场护林员银山感慨地说,“但现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随着草地和林子的增多,不仅沙尘暴的威力大大减弱,过去不见了的狐狸、狍子等动物也逐渐多起来了。”目前,科尔沁沙地已完成二分之一的治理任务,而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达25%,实现了“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仰视蓝天,俯瞰绿野,新鲜空气作伴,细微之处的获得感来得真真切切。

  ——“由600万到55.6万”。为吃喝犯愁、为看病犯愁、为孩子上学犯愁……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农牧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6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7%。改革开放以来,全区范围内迅速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截至2016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5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1%,各族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的梦想越来越近。

  “日子总算过好了!”兴安盟葛根庙镇农民钟淑霞夫妇现在只要想起自家大棚里的葡萄,总是喜悦得合不拢嘴。兴安盟根据贫困户需要,启动了含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政府兜底三大类,畜禽养殖、农产品种植等58个项目的“菜单式扶贫”。钟淑霞夫妇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点”了特色种植的菜单。他们在产业园的大棚种植水果蔬菜,自家土地流转出去,农闲时在产业园打工,一年能挣14000多元,预计今年能脱贫摘帽。

  ——“由0到33”。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团结一直是内蒙古的优良传统。从1984年开始,内蒙古已坚持33年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共召开8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成百上千的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务院和自治区表彰。目前,全区拥有19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有1/8以上的家庭是多民族混合家庭。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深深融入内蒙古各民族的血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焦志明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