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转型发展,向无限风光奔腾而去
2017-08-10 13:52:5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笑萌 刘梦 高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今日的内蒙古,依靠却不依赖资源,毅然决然告别“挖煤卖煤、挖土卖土、挖盐卖盐”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老路子。

  煤炭资源的精细加工、现代农牧业的智慧发展、在草原上腾空而起的大数据产业、成片的光伏太阳能板制造出的“一边黄沙一边‘蓝海’”的奇观……在蒙西采访的日子里,我们不禁一次次为内蒙古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努力和成绩而赞叹。

  “吃干榨净”,延伸产业链升值有限资源

  “2013年我刚刚来到这儿建第一个工厂的时候,飞机没落地,就闻到了煤气味。”回忆起刚到阿拉善的情形,王宁生的描述中带着“味道”。当年,他作为内蒙古聚实能源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带着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推动实施旧产能改造、产业链延伸的“建厂大计”。

  “那会儿的焦炉煤气根本没人利用,全部是直接对空排放。”王宁生的回忆里,既有对资源浪费的惋惜,也有对环境污染的痛惜。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西北部,地域辽阔,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24万人口,当地人开玩笑说:“平均一下,我们这儿一平方公里还匀不上一个人。”但这儿却真是个“五彩斑斓”的地方——集中了戈壁、沙漠、草原、森林、湖泊、山峦多种地质奇观,还是国内最大的湖盐生产基地、中国最好的无烟煤产地——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3亿吨,湖盐资源探明储量1.6亿吨。

  “过去我们非常简单,就是挖煤卖煤、挖盐卖盐,现在这种局面彻底改变了。”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志平说,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阿拉善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到2011年两年里,阿拉善盟关停并转“五小”企业97家,不符合国家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生产政策的65家企业一律关停。

  转型的阵痛至今还让刘志平刻骨铭心:“2011年阿拉善盟财政收入损失达3.6亿元,刹那间我们就感到社会事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都捉襟见肘,那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壮士断腕’。”2012年,阿拉善全盟工业增加值达148亿元。“依靠走高科技含量、差异化发展之路,我们这几年的发展是越来越好。”言语之间,刘志平难掩自豪之情。

  从2013年年底开始,内蒙古聚实能源有限公司的300万吨洗煤厂和240万吨焦化厂两个单一的旧产能,变身为产业链源头的原料提供者——14万吨LNG厂、30万吨甲醇厂、20万吨合成蜡配套清洁化学品项目、10万吨液氨厂,都在连成片的工业园区中,等着将上游的焦化产品“吃干榨净”。

  “那些年我们基本上是一年建一个工厂的速度,当年开工的,年底差不多就投产了。”王宁生指着眼前正在建设的20万吨合成蜡配套清洁化学品项目说:“这是在建的最后一个项目,利用焦炭生产合成蜡,采用大连化物所在铁基催化剂基础上新研制的钴基催化剂制费托合成油技术和工艺装置,填补了国内费托生产技术的空白。”这种使用清洁气体合成的石蜡,不仅比从石油中提取石蜡的传统工艺品质更高,而且还更加清洁环保。他算了一笔账:焦炭不往下游走,一吨的毛利是50元,而经过深加工后,产品的毛利平均可以达2000元。

  从“原煤—洗精煤—焦炭—甲醇”到“原盐—金属钠—甲醇钠”,再到“甲醇—甲醇钠—原甲酸三甲脂”,盐化工与煤化工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耦合为一条精细化工产业链。这两大特色产业是刘志平的骄傲:“2012年以后,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精深加工之路,已经发展出盐化工类产品19种,煤化工类产品40多种。到今天,我们煤盐两个工业类在国内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有一定话语权。”

  如今,内蒙古已形成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的多样发展、多级支撑工业体系。全区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的成长过程,工业增加值由1947年的0.37亿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7758.24亿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