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电商,把瓜果蔬菜“播”向全国
201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开始筹建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时候,当地人还不知道电子商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我们那些种香瓜的、种黄柿子的农民,都知道要在微信里加很多好友,每天发发朋友圈,有时候发一些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有时候发些瓜果成熟采摘的场面,这些都是吸引消费者的好办法。”史岱齐刚刚在园区尝试完第一次直播的试播,她觉得现在五原县的农民几乎个个都是电子商务的好手。
“我们这里和北上广发展电子商务不一样,它们是成熟的电商市场倒逼政府站出来规范市场。我们正相反,是以行政手段推动电子商务发展,让大家充分享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和优惠,规模化以后再进行市场化运作。”2015年,五原县政府牵头组建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从全县科、局单位抽调了10个年轻人成立电商办,辛一宾就这样来到了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工作,成了这里的“元老级”人物。
因地制宜是个简单的道理,但更需要领路者有独到的眼光。五原县把思路换了换,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大大加快了电子商务在一个县级城市的发展速度,盘活了市场资源,从2015年6月6日开园到2016年年底,园区销售额超过1.6亿元。
五原县位于黄河最北的地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黄河水灌溉使这里土壤肥沃。但一直以来,香瓜、黄柿子等农副产品的销售半径主要在巴彦淖尔内,最远也超不出呼包鄂地区。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该把这些东西放在哪儿卖最合适。”辛一宾回忆说,大家逐渐发现,微商、直播等垂直平台,投资少,操作简单,虽然不会“一夜暴富”,但能保证营业额有持续稳定的增长,更符合园区商户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是塞鑫面业的负责人,我们只做无添加,我为我的产品代言。”这是史岱奇做直播销售面粉时必说的一句话。
史岱奇是个4岁孩子的妈妈,也是五原县塞鑫面业的电商负责人,平时就喜欢在朋友圈里秀一秀用自己家厂子的面粉给孩子做的面点,总能得到很多“赞”。“我一直想尝试直播,但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在电商产业园里,场地是现成的,拍照片、做广告,各种需求电商产业园都非常配合。”
卖瓜的去暖棚、卖小麦的去麦地,五原县这种最接地气的直播方式,直观地展示了消费者口中食物的生长环境,在消费者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充分的信赖,已经成为河套电商产业园里农产品营销的新模式。
“电子商务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问题,要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政府搭台能够解决许多一般企业解决不了的事情。”五原县县长张广明举了个例子:物流成本是电商运营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项,建起来这么大的平台,就可以跟物流企业去谈判,园区内物流的起价从最早的每公斤15元降到最低每公斤3.8元,所有入驻的商户都可以享受到这种优惠。
五原县政府的电商台子搭起来了,“玉米加农炮”“黄金维度面粉”“灯笼红香瓜”乘着互联网的直通车抵达全国各地。目前入驻的226户电商企业、94户创业团队和34个第三方服务机构把这台戏越唱越红火,周围的传统企业纷纷加入改良产品包装和运输等条件的大军。“互联网+县域经济+扶贫”的思路,在给农牧民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方方面面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