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白“云”,新产业孕育新色彩
在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中,有一片“蓝色的海”,也有人把它称为“太阳谷”。
内蒙古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可以达到1342~1948KWh/m2之间,年日照时数在2600~3400小时之间,是光照资源二类地区。
于是,沿着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进入亿利资源沙漠生态循环产业园,便有了这“一边黄沙一边‘蓝海’”的奇特景观。
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亿利集团对大漠腹地实施整体生态移民,在农牧民未利用的7.8万亩荒沙地上开始建设1000兆瓦库布齐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发电综合示范项目,目前已建成并网发电310MWp。曾经散居在大漠的牧民们,住进了独贵塔拉镇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
7.8万亩黄沙之上的太阳能电池板间,种上甘草、苜蓿等沙漠经济植物,养起绵羊、灰雁,同时,光伏板挡风遮光,收集的雨水可进行微喷、微灌,每年可降低蒸发量800mm,降低风速1.5m/s。
“1000MWp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发电14.7亿KWh,生产禽蛋100吨、禽肉450吨、羊肉180吨,治沙78000亩。”内蒙古亿利库布齐生态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俊廷介绍,这个项目走的是“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的五位一体新路子。
在大力开拓新产业的浪潮中,有人形容,在内蒙古的黄沙、绿草、蓝天之间,猛然又出现了一朵看不见、摸不着、美丽迷人的“云”?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的负责人陈彤童说:“‘云’,就在和林格尔的‘云谷’。”
内蒙古地区风能充沛,常年气温10摄氏度以下时间长达200多天,具有散热降温的天然条件。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光落在了云计算产业。2011年,最早嗅到先机的中国电信集团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协议,中国电信云计算信息园正式落户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2016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正式获批为国家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综合实验区。如今,全区已具备90万台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的装机能力,居全国首位,华为、阿里、百度等信息产业巨头纷纷落户草原。
一座钢城,筑起金色草原;一条大河,套出沃野千里;一朵“祥云”,昭示广阔未来。
70载波澜壮阔,70载风雨兼程,回望内蒙古经济起飞,从一穷二白走来,吃苦耐劳是草原奇迹的精神底色;
70载与时俱进,70载砥砺前行,凝视内蒙古转型发展,向无限风光而去,一往无前是草原飞腾的坚定信念。
马头琴声起,草原歌不停!2500多万草原儿女初心未改,在建设富饶草原的大道上,高歌猛进!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0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