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习近平
1919年冬天,一位当过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叫陈望道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从寒冬到次年早春,他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长夜,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共产党宣言》只有28000多个汉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起点。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习近平对理想信念作出的注脚。
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不懈努力、执着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
2012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组织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全面从严治党,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进。
精神文明建设锻造中国信仰
“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还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这样的论断。
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欧洲期间,又将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带向世界:“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2015年2月2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刘云山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图片来源:新华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召开会议,组织专题集体学习,进行全面研究部署: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文明委全体会议;召开全国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会议;政府多次就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工作出台各类意见、通知……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这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这是习近平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亲切交谈。(图片来源:新华社)
“向龚老前辈表示致敬!”2013年9月26日,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前厅,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向一位“老阿姨”致以崇高敬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不断推进道德建设,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最美人物。他们中间,有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有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有的和睦邻里、孝老爱亲……
航空英模罗阳、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
通过持续发掘、宣传、学习,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力和“传帮带”作用不断发挥,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把良好的道德情操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焕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