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劣势为优势传统产业
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根本和“摇钱树”。针对贫困户普遍缺资金、缺技术、没能力承担风险等现状,绥德县把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产业这个“根”上。
“陕北山地苹果是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坡的特色产品,是苹果中的极品。”据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现代苹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赵政阳介绍,陕北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的苹果品质优于国家制定的鲜果标准。
近年来,绥德县委、县政府不断推进山地苹果的产业化进程,使其逐步成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有249户726人,家家户户有果园,果园面积达1700多亩,年产量近200万公斤,年产值600多万元。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闫家渠村形成了“支部+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苹果产业高效发展。2016年,闫家渠村苹果产业收入人均达7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村支部书记马子强告诉记者:“今年果树挂果比去年多,按照每斤2.3元来卖,个别农户家庭收入10万元都不成问题!”
在大力推进山地苹果产业的同时,绥德县还大力发展核桃等其他优势产业,有力地拓宽和推动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长期以来,绥德县满堂川镇圪针湾村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无法致富,县镇村各级干部通过多方考察调研,科学分析后,敲定利用荒坡地发展核桃种植,并结合绥德县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制定了核桃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建设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园。
2012年,圪针湾村支书曹东生带头流转土地,栽植了500亩核桃。同时,他还积极发动村组党员干部走村串户,宣传政策,发动群众种植核桃。曹东生告诉记者,在核桃示范园建设过程中,政府帮扶万亩核桃示范园硬化了生产道路、给农民技术培训、提供农药、建设灌溉设施、提供苗木和化肥等。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代管”的经营方式。目前,核桃示范园已流转土地2560亩,入股1860亩,代管1620亩,农户直接管理8640亩。2016年底,户均核桃单产收入达3800元。
现在,绥德的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涉及全县15个乡镇160多个村。
“目前,我县重点从点菜式扶持、务工扶持、配股扶持、培训扶持、创业扶持、电商扶持、借还扶持和光伏扶贫8种扶持模式上做足文章,建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中小创新和电商企业600多家、现代农业园区59个,形成了以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级园区为依托的三级园区集群发展格局,以及种、养、加、销一体化园区建设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绥德县县长姬跃飞说。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6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