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
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则是我们现在“吃鱼吃到腻”的坚强保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人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让西北边陲的农村也能告别“吃鱼难”。
以“四大家鱼”为例,青草鲢鳙现在几乎随便走进一家饭馆都可以点到,但在1957年以前,要在水产市场买到四大家鱼谈何容易?这巨大变化离不开一系列学者的汗水和智慧,谭玉钧、钟麟、刘筠……当广大吃货们在尽情享用清蒸鱼、水煮鱼、豆花鱼、糖醋鱼、烧烤鱼的时候,不妨也看看这串名字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当时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也有,但仍基本延续唐朝的传统——从自然江河里捕捉幼鱼,再实行人工养殖。千百年来,我国淡水养殖的鳙、鲢、青、草、鲮等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都是从长江、西江等河川装捞的,渔农必须到鱼苗产地购买。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购回鱼苗的成活率还很低。如果能够把池养的家鱼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那么,鱼苗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957年,谭玉钧受命负责江苏和浙江的家鱼繁殖,当时日本专家断言“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谭玉钧不信这个邪,在实践中提出了一条与英国专家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在1960年解决了鲢鱼、鳙鱼的人工养殖问题。

四大家鱼人工养殖之父—鱼类生理生态学家钟麟
钟麟则早在1953就系统地投入家鱼人工繁殖研究。1958年6月3日,他成功地使池养鲢、鳙在池中自然繁殖,获得了3万多尾体质健壮的鱼苗,从此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创淡水养鱼历史的新纪元。作为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先驱,钟麟的成果世界领先,1965年获国家发明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享有“家鱼人工繁殖之父”美称。
此后,钟麟又与科技人员,相继突破了草、鲮、鳊、青等鱼类人工繁殖关,使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刘筠是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副理事长,他被业界称为“鱼圣”、“鱼院士”。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在我国水产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我国“家鱼”养殖业的鱼苗依赖江河捕捞的历史,摆脱了自古养鱼“靠天吃饭”的状态。1988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390万吨,居世界第一。这是淡水养鱼史上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初中生物课本配图:主要淡水鱼的混合放养
非洲鲫鱼(罗非鱼)的成功引种和养殖也是一个范例。早在1978年7月,长江水产研究所率先引进22尾尼罗罗非鱼,开展了一系列的试养和研究工作,随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和国内有关科研教学机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使罗非鱼养殖迅速在全国普及。近年来,我国罗非鱼养殖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珍贵的鲟鱼的养殖技术也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的,当时只是成功获得了人工繁育的鱼苗,直到90年代才突破了鲟鱼苗种全人工繁育、多模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瞩目的鲟鱼研究和养殖大国。2008年,我国的养殖鲟鱼产量达到2.14万吨,占世界的83.3%。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池塘人工养殖试验同样始于50年代。1958年就有不少地区捕来天然鱼苗进行试养,试验显示鳜鱼可以在小水体里养殖。70年代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在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人工养殖得到推广和发展。至80年代末,从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商品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工艺技术已基本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