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岑少宇】
这两年,“一出国,就爱国”成了网络上的流行语之一。其实,不走出国门“对比”,也能发现无数改革的印记。超算、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等等履有突破;歼-20、运-20、航母等给国人带来无数惊喜;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贴近生活、改造生活的“新四大发明”,更是尽人皆知。
在这“新四大发明”之外,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的上海,石库门经常在暴雨后积水,甚至能漫过套鞋,现在已经见不到这样的景象;生煤炉、倒马桶也早就成为历史;公交车拥挤缓慢,在我的印象中,邻区的公园都是遥远的存在,现在地铁已经四通八达……
不过,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座博物馆的变迁。
上海自然博物馆旧址在延安东路260号,原华商纱布交易所,据说是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现在它已经不怎么起眼了,但在儿时的我看来,还是很有气势的。
攀上高高的楼梯,进入大厅,镇馆之宝马门溪龙化石的冲击力,谁能抵挡?周围一圈陈设,简明清晰地阐述了生物的进化史;楼上的生物标本,则分门别类,提供了整个生物界的框架,同时夹杂着一些在当时看来较为新奇的陈列,介绍分类学之外的知识,比如灯光标识的洄游路线、兔子对冬夏环境的适应等等。

很遗憾此前没有怎么拍照,后来发现sonicbbs的网友lihao771拍了一批,就收藏了下来,在此借用一下,本图为马门溪龙
正是在自然博物馆,我第一次知道了马与象进化,知道最大的鱼类是鲸鲨,认识了矛尾鱼这样的活化石——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身旁突然出现的矛尾鱼标本吓过一跳?

鲸鲨,也来自lihao771
自然博物馆还搞过一些科普活动,我就曾在知识问答中得过奖——《上海的保护鸟类》。这是我最珍视的科普书之一。
父亲带我去了至少二十来次自然博物馆,打开了生物学的大门。像我这样从自然博物馆受益颇丰的人,一定还有很多很多。
后来展馆也有所改进,比如在古尸厅之外,又建了关于人类演化的展厅。但总体而言,变化不大,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旧馆已经渐渐落伍了。
成年后,我还去过两次自然博物馆,不得不感叹门庭冷落。整栋大楼都空荡荡的,访客寥寥。虽然我可以更自在地参观,没有丝毫打扰,但总觉得有些遗憾,也担忧自然博物馆未来的前景。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了,那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并入上海科技馆,不久就决定迁建新馆。新馆同样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区,但面积远比旧馆大,建筑设计精妙,与周围的静安雕塑公园浑然一体。光从位置、外观上,就可见上海市对这一文教项目的重视。
在旧馆里,马门溪龙“顶天立地”,但在新馆里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因为这里有更大的世界:

新馆中的马门溪龙,新馆照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增加了一个大厅的地质内容、一个大厅的上海自然、半个厅的宇宙学等等,人类的演化也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种演化成了壮观的“生命长河”,化石展览突出生物群的概念,有些两栖类爬行类则有了活体陈列。临时展览、特别展览的频率也高于旧馆。

今年7月的特展
有些陈列更是颇有艺术性,相信去过的人,都会对整墙的角、不断闪烁的鸟纲分类、从天花板垂下的层层坚果、排列整齐的昆虫海螺等留下印象。
多媒体的应用不负众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短片凝集了许多专家的智慧,画面细腻,复原了古生物的形态与环境。多处大型剧场也有上佳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