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区的多媒体展示很受欢迎
互动陈设自然也不可少,一圈小孩,往往就是它们的“指示牌”。家长唯一要担心的,就是管好孩子,别起冲突。对了,还有就是别让小孩子被会扭脖子、会嗷嗷叫的巨型恐龙吓到。会动的恐龙不稀奇,但一半揭开显示骨骼、内脏的设计还是颇具匠心的。
科普活动也大大强化。我在旧馆参加知识问答时,印象中场地只是哺乳纲陈列后面的一小块空地。而在新馆里有专门的活动教室,甚至有“挖化石”的模拟活动。流动讲解车虽然定时出现,不是谁都知道,但还是要感谢志愿者组成了另一道风景。

化石教室一角
近期不幸在车祸中遇难的钟扬教授,就曾多次在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举行讲座。也是看了自然博物馆人员的回忆文章,我才知道“每一块图文版,都是钟扬老师精心付出的成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绝对值得一读。
如今的自然博物馆,每天都门庭若市,一些剧场的预约券稍晚些就领不到了。火爆的景象,正是上海科普文教工作跨越式发展的体现。市政府的重视与投入,学者的倾力支持,以及科普观念和博物馆技术本身的发展,都是自然博物馆新馆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
上海最近又开工新建了一批文教设施,比如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宛平剧场、世博文化公园等,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则在国庆期间投入试运营,上海的博物馆大家庭再添一员。看起来,上海的脚步不会停下。
自然博物馆是科普发展的印记,我们每个参观者也是。与十几、二十几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科普,频频带着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如果没有长期坚持的科普文教,很难想象会形成这样的家长群体。
热爱科学的民众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一。以2010年为基期100分起计,2016年上海的科技创新指数达到了224.9分的新高,而且是近年涨幅最大的,不断培养这样的民众,是上海未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方向。
我也带儿子去了多次自然博物馆新馆,他乐此不疲,有时还主动提出要去,相信在他心里已经和我当年一样,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