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 人因工程:大国重器点睛之笔
2017-11-01 11:01: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人因设计任重道远

  事前花一块钱,犯错后要付出100元的代价。之前的这一块钱成本你愿意付吗?事实证明,很多人不愿意。

  愿意为此支出成本的,往往是具有极大风险的行业。而无疑,中国航天走在了前面。这也是将人因工程的国家实验室放在航天员中心的原因。

  周建平介绍,1968年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时就设立了航天工效研究室。经过这些年的载人飞行,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人和机器的关系重要性,处理好人机关系,使人机融合在一起,现在成为工程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共识。

  而事实上,人因工程的共识并没有进入普通企业,也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多与会者反映的是,人因研究在目前企业的边缘状态。

  在舆论漩涡里盘旋的,在媒体之间反复炒作的,是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好像人类的未来,人类的现代化就是机器的现代化,就是阿尔法狗扩张到方方面面,而人,将会变成一段数码,一种比特的存在。

  难道人类祖祖辈辈披荆斩棘求生存求发展,目标就是要被一群机器养起来?

  本次论坛的专家们不断强调的就是“人的能动性,人的不可替代性”。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人,也只能是人。

  回到近期目标:2022年,我国计划将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发射上天,届时将实现航天员长期在空间站驻留,并进行各项科学实验。其间将有多次载人飞行和货物运输,航天员要出舱工作。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运营空间站的国家。

  目标很近也很甜蜜。但过程并不甜蜜。

  “我们已经到了空间站研制阶段,但很多人因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工程研制如果不能提前充分考虑人因,等到出了问题再返工,代价就大了。”陈善广这样说。

  空军预警学院教授闫世强提出:“看我们各级指挥大厅的设计,大多是几排计算机整整齐齐摆在前面。而美国、俄罗斯的指挥所是根据指挥员要求设计的,多个显示屏依据人机交互设计。”他由此引申,军改后,现在战区、作战体系的变化,要求各个指挥所的指挥程序和指挥界面设计,指挥员和作战系统之间的交互,都要跟着进行改动,依据不同指挥席位进行人因工程设计。随着作战系统从单装到体系,装备体系的一体化设计与人因工程评估的问题凸显出来,加强武器装备系统特别是指挥控制系统的人因工程设计有很大的发展余地,还应把艺术和人文理念更多地加入进去。

  “设计是源头。产品的品质是设计出来的。人因工程强调迭代式设计,更强调一次性把工作做到位。”陈善广表示,什么是人因设计?怎么开展人因设计与测评?目前业界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还需进一步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人因设计是本届论坛的主题,强化人因设计对于提升人因工程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陈善广认为,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又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和”思想、整体观等与人因工程的理念很一致。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最兴旺的阶段,人因工程恰逢其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做出中国人的创新性贡献,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发挥重要的作用。载人航天具有引领与示范意义,理应走在前头。

  航天的人因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涉及生物力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所以也让国家大工程的许多领域能够信手拈来,触类旁通。但空间站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空间站时代又需要国家方方面面的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

  景海鹏、陈冬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生活和工作了33天,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太空时间最长的人。而“空间站里的工作人员中长期驻轨要180天以上,空间站就成了航天员之家。我们如何将它的设计达到家的水准呢?”陈善广问。

  而舱外设备的设计,如果不充分考虑航天员在太空中恶劣的环境,带来的就不是简单的不便问题了。比如舱外作业使用的手套,是充气的且有多层防护,很明显会影响航天员的触感和操控灵便性。从国外的经验看,舱外设备的设计让航天员出舱维修时很不顺手,这样无形中拉长了航天员舱外工作的时间,也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和风险。

  同时,中国的空间站也将是未来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重要平台,肯定要进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各国科学家会进入中国的太空舱一起进行科学实验,太空舱也要在设计中加入适合他们文化背景与操作习惯的元素。另一方面兄弟国家也把自己的舱段发射上太空,与中国的太空舱对接,这就要求有一体化的设计和统一的接口。

  “国际合作也对我们的人因工程水平提出了要求,我们要做有预见性的设计。”陈善广说。

  会议讨论通过了《发展人因工程,助推“中国制造2025”行动倡议书》,呼吁国家、行业、高校、企业及人因专家通力合作,从国家政策、行业示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应用等方面共同努力,促使人因工程研究和行业成果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人因学意识,改善低效率高风险的生产环节,并通过新兴技术中信息的高效利用,提升企业和行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跨越发展。

  论坛主席陈善广指出,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更频繁地走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将面临的是两个或多个超复杂的智能体之间的关系。未来人机关系将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是科学的问题了,可能也是社会、哲学的问题。就像苏格拉底曾说的:探索哲学不是为了让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确定的答案,而是让我们在不确定的实际中如何确定的生存。

  也许,对人的探索可以消除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由于现代化、互联网崇拜而产生的机器异化、拜金主义等城市病,为那些对未来发展恐惧到焦虑抑郁的人类开出良方。

  “安全感是消除不确定性而获得的,未来的发展,人造物的智慧提升必让人类自己惴惴不安,消除不确定性使人—智能系统运行可预测可控制,是人因设计的重要的使命和目标。”陈善广说。(堵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孙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