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九寨沟震后村民重建家园:生活已恢复 期盼从未离去
2017-11-16 09:13:16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灾后重建中的九寨沟县漳扎镇漳扎村民房。

  重建家园

  加固维修,升级老门面

  “衣服破了就自己补好,房子坏了就想办法修好。”11月13日,站在自家店门前,袁渊咧嘴做鬼脸,笑呵呵逗弄着小儿子。在他身后,一座二层楼的木质藏房已经打好地基,十多根约半米直径的顶梁柱深深扎进地下,柱身上,五彩花纹初现木屋未来的精美。

  袁渊的客栈处于村口的好位置,过去客人多的时候,每天晚上院子里都会有篝火晚会。地震后,墙垮了,房子裂了,这个长着络腮胡子的粗犷汉子,如今变得精瘦。收拾好心情,他开始热火朝天地重建家园,“嗯,花花草草都要重新种。”

  重建家园,这是目前整个漳扎镇村民的关键词。

  在上四寨村,米德强家,垮掉的院墙已经被重新砌好,对于原本接近完工的两座新房,全家人商量后,决定干脆重新加固。在牙屯村,村口的游客中心在停滞修建百天后,工人们已重新动工,一砖一瓦,分外用心。

  加固维修不能省钱,这是村民们的共识。在漳扎村,村民高高特意从重庆找来施工队伍,这位51岁的藏族大叔,通过“货比三家”,才从重庆请来这支曾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有过民房加固维修经验的队伍。

  这次,高高不仅把自家受损的墙面、柱子进行加固维修,同时还重新装修了一遍,贴上新瓷砖,升级老门面。

  最近,高高心情不错,因为不但村里有10多家村民找到这家加固公司,就连其他受损村寨也有慕名而来的,“我们都特别重视加固房子,你想,修好了,我们和游客都放心。”

  如今走进漳扎镇的大小村子,白天,男人带着手套和安全帽,脖子上围着汗巾,推着建材建渣来来往往,工地的敲击声远远近近;女人在家里动作麻利地做着家务。

  目前,漳扎镇轻微、中度和严重受损的房屋都已基本完成维修加固,大部分村民从帐篷搬回家住。傍晚是炊烟的味道,忙碌着修修建建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议论着自家进展。这是曾经繁华的村子,如今最热闹的时刻。

  寻找出路

  出门打工,盼景区重开

  庭树不知人离去,夏至还发旧时绿。

  走进牙屯村,老树懒散斜着枝丫,沐浴着11月的阳光。树下,蒋昌凤和姐妹坐在石碓上,闲聊中等着卖菜车经过。从帐篷搬回家后,以前每隔一天就会进村的卖菜车,恢复原本频率。这天,她们想要买点新鲜蔬菜和水果。

  午后四周静谧,这对好姐妹的聊天细细碎碎。

  “韦胜林去成都打工了,他在县里招聘会上找到的活儿,屋头房子一修好就走。”蒋昌凤有点动摇,眼下天气渐冷,以往这时候,村里人慢慢闲下来,烤火聊天,等待来年的旅游旺季。可今年,大家会讨论以后的出路。

  在漳扎镇的13个行政村里,牙屯村不算大,全村共47户147人。之前,蒋昌凤和其他大多数村民一样,将家里有着绚丽彩绘的客厅租给旅行社,一年能有一万元租金。现在生意淡了,光靠出租房屋似乎不太现实。

  相比牙屯村,漳扎村的旅游业务更成熟。

  “之前借钱装修新客栈,结果地震一来,客栈停工,钱也欠上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大家都期盼着景区重新开放,“我们想过,几十年都在干这个,以后还是想继续干。”

  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蒋昌凤,她从村上知道,以后村里还是发展旅游业,打造马帮营地新景点,同时逐步恢复村里的客栈。

  生活已经恢复,期盼从未离去。

  蒋昌凤是汉族,嫁给藏族丈夫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并爱上酥油茶的味道。地震百天后,她的生活逐步回到从前的节奏,每天一碗酥油茶,做家务干农活,等到了周末,就盼着两个在县里读书的孩子回家。

  已经是腊肉飘香的季节,牙屯村的幼儿园在9月按时开学,这个只有6个小孩的“袖珍”园子,每天依然会有稚嫩歌声传出。

  漳扎村里,袁渊将以前的客栈招牌仔细收好,他并不准备换新名。在他心中,家乡就和客栈名字一样——九寨天堂,“九寨沟总会回来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