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时评
搜 索
中国方案照亮全球治理未来(权威论坛)
2018-01-16 14:10: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开启区域发展新模式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

  英国脱离欧盟、难民潮席卷欧洲、民粹主义思潮在多国出现……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走向孤立时,习近平总书记却在中共十九大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蓝图。他提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在当前形势下显得格外有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同时也可以预防各种纷争的发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为维护区域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具体到东亚,日中韩及东盟十国等应通过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建设东亚命运共同体。这首先需要日方做出一些努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积极回应和配合,以及改变对亚投行的态度。亚投行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机制性工具,日本应充分发挥在技术和发展经验方面的优势,早日加入亚投行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能够取得进展,也会是日中关系转好的一个契机。现在日本应该把精力放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上。

  中国更懂得“授人以渔”

  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

  有研究报告显示,2050年后,世界主要的经济力量就会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经济体。新兴市经济体届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会比现在翻一番。在这一大变局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应有所变革,更加适应高度相互依存和互联互通的新格局与新秩序,弥补此前忽略的弱势和短板,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包容性。

  中国在促进国与国互相尊重,推动平等、公平方面表现非常出色,在国际发展援助过程中更强调共享而非救济,突出共同繁荣、共享进步成果。事实上,国际发展援助不仅应着眼于解决对象国人民的生存问题,更应发挥投资的杠杆效应,赋能于当地人民,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有能力实现自主发展。“一带一路”能通过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互联互通程度,构建跨区域、跨国家的大市场。这种做法能让市场和人实现充分对接,充分赋能于人民。

  实现包容性发展,理念固然重要,更关键在于行动。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让发达国家与更多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导人成功坐在一起,让来自西方国家的传统发展理念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理念融合,最终达成共识,这是习近平主席的伟大之处。中国不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很多内陆国家连在一起,更通过亚投行等卓有成效的合作机制将这一倡议落到实处。

  中国日益展现领导力

  圭亚那前总统拉莫塔

  当很多大国从国际合作中抽身之时,中国更加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我可以感受到,习近平主席正在努力寻求一种可见的、有形的方式展示中国决心,与世界各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圭亚那所在的加勒比地区为例,中国对区内国家共同关心的气候变化、荒漠化等可持续发展议题高度重视,提供了大量支持,让人感动。

  当今世界急需就全球治理发起新的国际合作。现有合作机制起源于1945年,当时很多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尽管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推动去殖民化、民族自决、遏制极端贫困等方面,为世界人民创造了许多福祉,但发展并没有在世界各个角落得到均衡实现,贫困地区反而有所扩大。尤其对小国和穷国而言,他们的发展道路选择及国家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机制影响,对机制的改革需求更为迫切。

  在这个日渐多极化的世界,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是非常愚蠢的,国际社会应共同推进更为合理、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中国这样新的积极动能。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打开改革开放之门,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深切理解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上去,才能帮助其他国家共同进步,强权政治是无法长久的,因此中国一贯主张合作共赢。

  制图:沈亦伶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6日23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