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真理
在毛泽东致力于探究国内情况的同时,一群有志青年在海外了解了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奴役的现实,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进而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图为1921年春,张申府与天津觉悟社部分成员在法国巴黎合影。左起:张申府、陶尚钊、周恩来、张家俊、刘清扬(女)、李锡智(女)
1921年春,国内中共发起组决定在法国巴黎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时在法国的5位中共党员——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刘清扬、陈公培——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旅法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5月,在几人的筹备下,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1923年2月,“少共”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更名“旅欧共青团”。当时,团组织是半公开的,而党组织是秘密的,不公开活动。因此到1925年4月,《为孙中山先生逝世告旅欧华人》一文发表时才第一次出现“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的联名落款。

1924年在法国的共产党员合影。前排左4是周恩来,左1是聂荣臻,末排右2是邓小平
当时,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思潮在中国青年包括海外留学生群体中众声喧哗,莫衷一是。周恩来、邓小平等旅法党员、团员就通过出刊与演说,在异国他乡向中国旅欧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团结青年学生。

旅欧少共机关刊物:《少年》杂志。1922年8月至1923年底共出版13期
1922年8月,旅欧少共创办了机关刊物《少年》杂志。该刊以理论宣传为主。据亲历者蔡畅回忆:“《少年》刊物是轮流编辑,邓小平、李大章同志刻蜡版,李富春同志发行。有时是三日刊、二日刊、月刊,时间不定。邓小平、李富春同志是白天做工,晚上搞党的工作,而周恩来同志则全部脱产。”

《少年》杂志中的文章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双城区完成民生微项目25个 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成效2021/09/01
- 李阳回应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儿时发生言语争执2021/09/01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