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万象
搜 索
创新模式“多多农园”落地云南,792名“直过民族”贫困户将成首批“新农商”
2019-04-22 09:42:00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源头管控,培育新农产品品牌

  作为“多多农园”保山项目的科研带头人,胡发广不太清楚“新农商”机制,但他对“高维突破”战略充满信心,“只有大面积推广高价优质咖啡品种,才能打破既有的弱势链条,走出一条新路。”

  3月初,胡发广正式带领团队进驻丛岗村,围绕精品咖啡培育和复合生态套种开展实验。在胡发广看来,找到合适的高端咖啡品种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村民进行大规模替换种植,并在生产周期和加工环节实现标准化、品质化作业。“引导农户精心培育,改进水洗、日晒等工序,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团队的工作重点。”

  胡发广认为,按照“多多农园”的既定规划,村民的收益可以显著提升。他举例称:目前云南超过95%的咖啡是阿拉比卡的变种卡蒂姆,收购价在10元/公斤左右,而新的试验品种,市场价格为30元/公斤。虽然后者产量略低,但每亩的产出将有850元至1000元左右的提升。

  “高端品种不愁卖,而且成品不再是速溶咖啡,而是烘焙豆以及精品咖啡。”胡发广表示,一位在深圳经营咖啡进出口贸易公司的朋友,已联络他推进此后的收购事宜。

  景兰咖啡董事长黄伟,也对“新品种”志在必得。景兰咖啡是国内规模前三的咖啡生产企业,也是拼多多的类目头部商家之一。黄伟认为,如果形成稳定的高端咖啡豆供应链,国内品牌的竞争力也将水涨船高。“以往只能是有什么豆子收什么豆子,以后是市场需求什么豆子就种什么豆子,云南咖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大幅提升。”

  按“多多农园”规划,保山咖啡豆将经历平台兜底、市场充分竞争,以及形成品牌3个阶段。蓝天表示:“新农商”可以自由选择线下收购商或者其他电商渠道;而出现销路受阻的情况时,拼多多则会联合平台商家进行“兜底”。

  在李小云看来,“多多农园”和孵化产区的关系,是可靠的产品和品牌背书——基于优种优育和源头把控,“多多农园”将为农产品品牌化提供先决条件。

  ▲丛岗村黎明组的建档立卡户们围着施忠相咨询有关“多多农园”的计划。

  “中国真正的农产品品牌很少,‘多多农园’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引导农户创立一批高品质、高认知的品牌。”李小云表示。

  有产地、无品牌,是中国农业的长期的标签,也是精品农业的主要制约。出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农业的主体仍然是户均耕地约10亩的2.3亿小农户,他们和数亿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供需网络,产业链条高度依赖各级批发市场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小商小贩,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效能、高损耗、高成本的产业链体系。

  “由于链条冗长,各类主体分散,农产品很难实现标准化。出于不确定性,很少有民营资本愿意投入‘最初一公里’的建设。”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农业是大产业,也是大机遇。拼多多将坚持一以贯之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通过更多‘多多农园’落地项目,持续提升覆盖产区的土地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助力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实现平台长期稳定发展。”

  在李小云看来,拼多多将乡村振兴和扶贫根植于企业发展内核,开拓了深具社会影响力的发展模式。“30年的农村扶贫历程里,我第一次看到有企业瞄准了农业产业利益分配、农村人才留存等核心问题,这个模式如若成功,将推动很多农村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形成伟大变革。”李小云说:“接下来的几年里,将密切关注‘多多农园’的进展,希望它能真正变成助力中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大行动。”

  作为“多多农园”的第一站,怒水江畔的丛岗村正经历蜕变。胡老德深刻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氛围:他的儿子正计划返乡,重新种植咖啡。

  “日子好起来了。”胡老德用傈僳语说道。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邱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