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图片
搜 索
白山松水奋力开启全面振兴新征程——新中国成立70年吉林转型发展纪实
2019-08-13 19:56: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镇,农民在运粮车上整理收割机收获的水稻(2018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立秋刚过,在以水稻闻名的吉林市大荒地村,田里鲜见人影,却能看到不少监控器,各项数据实时传入监控室,一目了然。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对稻米进行深加工,打造“大荒地”品牌,农民收入连年提升。“每户年均收入十万元。”大荒地村委会组织委员汪晶说。

  大荒地的变化,代表了吉林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作为我国重要粮食基地的吉林省,正在从原粮生产向品牌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与智慧农业、网络电商融合,加快农业经营主体改革,努力成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如今,吉林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超过6500家,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60%以上的畜禽产品经过加工转化,丰富着全国人民的餐桌。

   从开采资源到守护绿色白山松水夯实生态家底

  绿色生态一直是吉林的“家底”:东部长白山区林海莽莽,中部平原沃野千里,西部水草丰美……在白山松水间形成天然的生态屏障和自然天堂,成为铺展在东北的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新中国建设初期,广大林业建设者使用弯把子锯等原始生产工具,在长白山林区开始了“我为祖国献栋梁”的行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向全国大量贡献原木,累计生产商品材1.5亿立方米。

  这是在长白山林区拍摄的雾凇景色(2018年1月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吉林人更多地意识到良好生态是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也是最大财富。吉林在开发中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轰鸣的电锯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打“绿色牌”、念“山水经”的创业热潮,林业工人也从“砍树”变成了“看树”,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返魂草,返魂草,它的全身都是宝,脚踏实地奔小康,明年再分大红包。”这是记者在红石林业局红石林场采访时听到的一首打油诗。林场场长张宝林说:“现在一棵树也不砍了,我们大力发展中草药,每年收益都很可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连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