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国内要闻
搜 索
这一年,教育向阳而行:“双减”成效已经显现
2021-12-27 08:5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樊未晨 叶雨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顶流”教师张桂梅

  一人感动全中国

  2021年张桂梅获得了很多奖。

  2月,张桂梅被评为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同月,她又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6月29日,她被党中央授予了“七一勋章”、11月,张桂梅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此前她还入选了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并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拿了如此众多“天花板”级的奖项,虽然不是明星大腕,张桂梅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众多国人心目中的“顶流”,张桂梅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

  张桂梅身上的什么特质最能打动人?

  人们首先动容于她的故事。

  张桂梅带着女孩子们改变命运的方式很“苦”——无非是拼尽全力。张桂梅所在的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12年间,她帮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

  但是真正让人们动容的不仅仅是这一份“苦”,还有她面对艰难困苦时坦然接受的态度,以及在困苦面前所流露出来的永不磨灭的希望。

  不久前,新华社客户端上发出了张桂梅给年轻人的一封回信,有人问了张桂梅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的人生可能就是这样了,我很辛苦,我是不是应该认命了?”

  张桂梅这样回答:“没有人愿意经历严寒,但它经常不请自来,不经选择;也很少人敢确信未来一帆风顺,但如果你经历过和见过,你就会相信,并且愿意把它强烈地送给别人,让身边人都感受到。”“我相信,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

  如果改变需要力量,那么这力量一定来自希望。张桂梅身上那份近乎执拗的“希望”带给了她身边的女孩子走出大山的力量。

  在一次获奖演讲中,张桂梅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的确,无论有多少荣誉加身,张桂梅总让人首先想到她是一名教师。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一个伟大的灵魂必定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正如张桂梅的华坪女校震撼人心的誓词所说的那样:“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张桂梅就是在用倾尽自己所有的方式影响和点燃着大山里的孩子们。同时,她也点亮了国人心中对教育的希望。

  体育中考改革

  破解“唯分数论”

  去年12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出,从2021年起,绝大多数省份体育中考分值会大幅增加。

  今年多个省份陆续出台具体政策,“提分”成了各地政策的一大亮点。比如,河南提出,从2024年起,该省中招体育考试总分值将由目前的70分提高到100分;内蒙古提出,到2025年内蒙古中考体育考试分值将提升至80分;北京市新版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也将分数提高到了70分。

  其实这两年全国有不少地方都在尝试和探索体育中考改革,不过在今年的“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中考改革的意义更加不同了。从表面看,是体育中考分数的增加,而究其本质,却是破解“唯分数论”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的一把钥匙。

  梳理各地的新政可以发现,各地改革措施中都着重突出了过程性评价。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提出将在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第一学期进行体质健康考核,包括体重指数、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等。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这些项目并非是新增内容,考核只是更加强调过程的积累和国家基本健康标准的达成。这部分占分是30分,每次10分,而且学生只要达到良好及以上就可以得满分,重在引导孩子和家长尽早关注孩子体质健康的目标达成度。

  即使是现场考试的部分,北京也大大增加了学生选择的项目,共有22项,比以往增加了14项,学生可以从中选择4项进行考试,有了更多选择,大大增加了学生拿高分、拿满分的几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中考改革与“双减”政策是相互呼应的,当孩子们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后,他们的身影又出现在了运动场上,锻炼筋骨、挥洒汗水。

  无体育,不教育。

  “健康第一”的理念正在成为现实,体育已经成为撬动应试链条的杠杆,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得以真正落在实处。

  改变的效果已经显现,据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均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依法带娃”

  家事变国事

  今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立法,在家庭教育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家庭教育促进法首先把家庭教育放在了法律高度,以往那些“家门内”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发生的“家务事”一跃成为了重要的“国事”。

  家庭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家长们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从此之后,家长们要“依法带娃”了。

  另外,家庭教育促进法还突出了“促进”两字,法律条文中专门有“国家支持”一章,明确了国家的责任,同时也明确了从省级到县级以及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各机构对家庭教育都有责任,要给予大力支持。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与其说是一次立法,不如说是一次教育。

  曾几何时,家庭教育在两个极端间摇摆,一端是“鸡娃”,一端是“放养”,无论站在哪一端,家长都简单粗暴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在争论和摇摆中,家长的身份也模糊了,他们时而像保姆、时而像老师、时而像监工、时而像看客,在混乱的角色中,家庭教育中的越界与缺位交织存在,巨大的内耗带来巨大的焦虑……

  现在,借由法律的出台,全社会把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诸多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在一次次的分析和讨论中,家庭教育的界限更加清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把学知识的事情交给学校,让生活教育在家庭中真正发生,而校外教育则以实践性的教育为主;家长的职责也清晰了,就像法律条文中规定的那样: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所有的改变已经发生,改变的初心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也为了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校园中的疫情大考

  这一年,全国的校园都经受了一次疫情大考。

  今年4月,教育部要求部署做好教育系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从此,全国校园拉开了学生疫苗接种工作的大幕。

  截至11月,全国18岁以上学生新冠疫苗接种率已达95%以上。我国3—11岁人群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8439.5万人,加强免疫已接种4944万人。

  而在校园里,如何在从严从紧、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下保障学校按时、安全的开学,开展教学工作,成为了各地学校需要面对的一场大考。

  核酸检测、接种疫苗已成为了不少学校的“标配”。然而,狡猾的病毒依然进入了校园,学校的迅速响应、师生的暖心举动更是频频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在校园封校后,大连海事大学“各种宠学生”。不仅早餐提供免费鸡蛋,午餐、晚餐各餐厅还为就餐同学免费送大鸡腿。一天深夜,有学生留言“想吃糖葫芦,食堂可以卖嘛?”学校后勤老师回复称:“我们争取帮到你。”没想到,糖葫芦就因为一个学生的留言在学校急速“上架”了。

  疫情突如其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予以封闭管理。近1小时,近500名学生志愿者火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医学生,让我上。”……而在核酸检测现场,在校师生佩戴口罩排队,秩序井然,还有人边看书边排队。

  如今,人们迎来了又一个伴随着疫情的冬季,校园防控仍在进行时。

  每一个寒冬都会过去,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王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