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上海"最牛钉子户"14年后拆除 户主:补偿款没多拿
2017-09-19 11:05:41 来源:央视《新闻1+1》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解说:

  上海市松江区泸亭北路238号,虽然毅力于喧嚣当中,却难掩孤独。

  张新国:

  我们是无奈,14年了,到现在,平常路过的群众议论纷纷,说我们是钉子户,其实我们也不是真正要做钉子户,我们只不过要捍卫自己的利益,我们不是狮子大开口,该我们的得到的利益,我们得到。

  解说:

  由于拆迁补偿金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张新生一家的坚持,导致泸亭北路这段始于2008年的道路拓宽工程至今不能准确的说是完工,而事实上2011年,张先生曾签署了一份协议,同意动迁,但因为家里的人口太多,内部利益无法平衡而不了了之。

  张新国:

  政府政策没有人性化,他们没有给我房子。我是两户,我们2001年分家的,2001年11月份,和儿子,我儿媳妇,我孙女三个人一个户口分开的。我的女儿是和爷爷奶奶、爸爸爸爸是一个户口。

  解说:

  住在马路中间的日子并不好过,门口时常有大卡车经过,不仅噪音很大,甚至能感到地板和桌子都在振动。而因为这平地起高楼的突兀,经常会在门口发生交通事故,为自己维权,查资料,处理交通事故,成了张先生14年来生活的日常,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一年前。2016年9月松江区九里亭街道成立动迁办,主动与张先生一家上门对接,除了宣传动迁政策,分析形势以外,也打动了张先生的心。

  张新国:

  我们九亭政府分成了一个街道政府,这次领导比较重视。党委书记能亲自上门,跟我们的谈心,主任副主任天天和我们的谈,电话沟通,这两个干部也是我们的本地的,接地气的,聊家常。掌握我们的想法,因为干部也有干部的难处。

  记者:

  最后是因为干部态度好,你感动了,所以愿意搬了。

  张新国:

  这是肯定的了,人心都是一样的。

  解说:

  十几年来,政府一直没有给张家断水断电断煤气,有关部门为了他们的一家的安全,还专门为他们安装了隔离装和护栏,防止交通事故再次发生,回忆起过去滞留的几年,张先生说,其实一直都想搬走,镇上对我冷处理,我就顶在那里,自己顶到最后,甚至已经不在纠结补偿多少、几套房子的问题,而是领导干部的问题,他们态度不好,牛气的很,那我也不客气,偏就不搬,而这次搬走,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口气顺畅了。

  陆辉:

  前几次是我们的听他讲,他有很多的诉求,插不上话,后来呢,我们通过接触的过程当中,相互了解,沟通也顺畅了。精神也放松了,就是说相互交流放松了。实际长随着时间慢慢相互之间信任了,其实这是一种交流、沟通,我认为是相当重要的。

  解说:

  张先生的搬迁对于九里亭动迁办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陆辉:

  他只是在路中间一个滞留户,其实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不在路中间的,在边上的这四家人家,旁边的四户人家也是很难说的,所以说作为这次拆除工作,希望引起还没有拆除配合政府动迁的动迁户,来配合政府快快动迁。

  董倩:

  就像刚才王锡锌在点评的时候说的,这件事情的解决恐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时间这样一个最有力的一个要素,但是在14年的过程中,最终让双方能够得到能够商量出一个结果的,无非就是两个字,一个礼,一个轻,情,那么礼也就是要用法理和道理来说明张先生一家,最后他们认这个理了,其实这个情字,其实在短片中,刚才也反复提到,张先生一家不是不讲理,而是比如说当地的一些政府的一些具体的人员在办这件事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牛,牛气烘烘的,张先生一家他就不大认他们的这种工作态度,就觉得我得跟你稚口气,我不是不愿意搬,但是我不服这口气,到了16的时候我们不妨看一下,到了16年的时候呢,九里亭街道有了一个动迁办,两名负责人和张先生一家八次面对面的会谈,电话沟通了10多次,而且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上门听取诉求,是在这种以情动人的情况下,张先生一家觉得行了,我这口气出来了,最后可能也导致了今天这样的一个协商的结果,好了,我们继续连线王锡锌教授,王教授在您看来最终14年,虽然有时间解决的成分,但是最终能导致这个事情,像解决方向走的您觉得是什么?

  王锡锌:

  我觉得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除了这个,如果是时间流逝中,大家都是无所作为的话,那当然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那么在这个个例中,其实动迁办的成立和专区的人员,不断的耐心平和、小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这种沟通,这个人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沟通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