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巫山县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让出生态空间留出发展空间
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地处丹霞地貌地区,过去老百姓在石旮旯里“讨生活”,而今则在石壁上种植珍贵的中药材金钗石斛。石斛长在潮湿的丹霞石上扎下根,不用施肥上农药,只需偶尔浇点水,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改善了环境。鲜枝条、干石斛花、石斛茶等石斛产品不仅通过传统渠道售卖,还通过互联网电商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对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来说,任务尤其繁重。
赤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远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过去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种植过蔬菜、水果等,但农业的面源污染等还是给赤水河生态保护带来了不小压力。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赤水市将市内工业企业集中到了园区,避免遍地开花。同时,在引进企业时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取缔和拒绝了大小项目36个。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十百千万”产业,即10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竹林、千万羽乌骨鸡、百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和花卉苗木种植。2017年,赤水市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5%。
“保护生态环境,也助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虽没有大型工业项目,但因为优美的生态风光,赤水市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谢远驰说,2014年赤水市旅游人数只有4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57亿元;到了2017年,旅游人数已增至1634.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5.17亿元。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滩镇鲶鱼村位于长江边的大山上。站在鲶鱼村安置点放眼望去,脚下是奔腾的江水,大片郁郁葱葱的果树和竹林覆盖了两岸。
过去村民在山坡上种玉米,山坡上的荒地就像一块块补丁,雨季时泥石流灾害多发。2016年,当地政府在半山腰建成了集中安置点,村民们从更高更远的山里陆续搬迁下来。当地引进了一种叫做半边红的李子树,慢慢变成了鲶鱼村乃至绥江县的特色农业。本刊记者了解到,当地村民户均种植十来亩李子树,一年收入能达三四万元。
“一个地方,如果光搞保护,老百姓吃什么?但不保护生态,任由破坏,更不行。这就要求选好产业,既实现生态保护,又实现农民增收。老百姓搬迁后,做到留山、留水、留绿、留白,让出生态空间、留出发展空间。”绥江县委书记杨淞说。
有受访专家指出,对于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经济绝不能对资源和环境竭泽而渔,但生态保护也不可能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
“丽江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受益者。”云南省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说,“丽江没有发展重化工,经济总量不大,但我们拥有雪山草甸牛羊、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美景,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之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吃得上生态的食品、喝得上纯净的甘泉、呼吸得上新鲜的空气。这些美好我们愿与世界共享。”
厚植发展的绿色基础
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化工配置车间拆迁工作已接近尾声。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近两年,兴发关停了临近长江的22套总价值12亿元的生产线,腾出了900多米长江岸线。
宜昌紧临长江,化工产业是全市产业支柱之一,产值近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30.6%,占全省石化行业近三分之一。“重化工围江”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我们面临的压力实际上也是动力。”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说,“宜昌要投入长江大保护中,做好污染型企业的减法和长江生态破坏的除法。”
2017年,宜昌市制定实施《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19年底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所有化工企业装置‘清零’”的目标,实现一公里“留白”。
为此,宜昌设立10亿元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力搞好员工转岗安置和社保接续工作。一年来,全市强力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首批依法关停25家化工企业。关闭矿山等206家,关停规模以上磷矿开采企业29家,压减磷矿产量70万吨。
“清零”背后并不是对化工企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发展提升。兴发集团的产业结构就实现了由单一磷化工向盐化工、硅化工延伸。兴发集团充分利用磷、硅、盐等化学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使每一道工序的产品和副产品都能成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有机硅原材料就源于生产草甘膦的副产品氯甲烷,而有机硅的副产品盐酸则回炉用于生产草甘膦。
地处长江岸线保护核心区的云阳县,在取缔化工项目后把发展的方向转向了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等产业。当地大力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的经济林52万亩,实现增绿又增收;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中药材加工、柑橘冷链保鲜等农业7条产业链,今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28.5%;建设渝东北区域数据中心,推进医药、新材料、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发展数字经济。
“长江沿线正在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落实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成长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长江干流22个重点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8省市PM2.5及PM10浓度实现双降。南京、杭州、武汉、长沙、成都、贵阳等6个省会城市主要污染物同比削减率超过2%。
上海社会科学院于7月份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指数(2018)显示,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污水处理厂综合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81.6%、86.0%、94.1%、84.6%、40.4%,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项目实体提供服务 通河县全力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投产2021/08/29
- 赵薇作品被多平台除名2021/08/27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