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工程自运行以来,在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更加凸显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同时,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并未因生态优先而降低了发展的速度,反而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数据显示,2017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44.5%,比2016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835元,比全国人均水平高出10.4%。
今年上半年,已公布数据的29个省份中,有7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8%,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占到5席,分别是贵州、云南、江西、四川和安徽。贵州省上半年更是成为增速唯一达到两位数的省份,以10.0%的成绩暂居全国第一。云南省以9.2%的增速位居第二,江西省以9%的成绩位居第三。近两年来,长江经济带总体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引擎作用明显。
在成长春看来,在保持较快增速的同时,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湖北省编制了《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产业护江和绿色引擎工程”,以汽车、船舶、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提升湖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力。2017年,全省技改投资达4959亿元,同比增长61.1%,产值过千亿元产业总数增至17个。湖北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先期形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5个8000亿元产业,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新型产业集群,增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动能。
整体上看,重庆、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武汉光谷在光电子产业领域发展成果明显。
这也体现在产业结构上。成长春说,长江经济带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转变,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10:42.88:49.02,与2012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2%,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7.2%,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带动了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成长春举例说,长江经济带在布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同时,加快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建设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沿线城市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智能”产业:上海启动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武汉打造“机器人之都”,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等产业;在合肥,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中国声谷成为扶持“智能”产业发展的落脚点。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项目实体提供服务 通河县全力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投产2021/08/29
- 赵薇作品被多平台除名2021/08/27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